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有大局观
“上海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处理好自身发展与长三角协作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对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不久前由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加快推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专家座谈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表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算大帐”,有大局观。
长三角布局“一盘棋”
3月25日,国务院发布“两个中心”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然而,怎样理顺中心与两翼的关系却一直颇费思量。据介绍,目前长三角南部有宁波港、北仑港、洋山港、上海港,北部有连云港、洋口港,长三角港口群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但这些港口之间一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集装箱箱源的争夺十分激烈。
宁波港集团总经济师童孟达对记者坦言,这层关系协调不好的话,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港口竞争。“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能否独立承担?没有江浙的‘两翼齐飞’,上海如何跃升为国际航运中心?”他说道。宁波市政府原副市长叶信虎也认为,“在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推进措施中,应该考虑制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详细指导意见。”
此外,一些具体问题也需要通过长三角区域的内部协调来解决,比如启运港退税政策。原中国港口协会主任曹忠喜表示,启运港退税涉及到区关与区关的协作问题,地区与地区的配合问题,港与港的配合问题,政府与政府的配合问题,单单上海退税是落实不了的。
因此,对上海来说,不能只看自身的发展,而要看到上海的发展怎样更有利于周边港口和经济的发展。只有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才能将战略定位与分工合作的关系把握得更准。“我们制定政策要把眼光放大一点。长三角地区应该真正的联合,真正地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放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去考虑;进一步开放我们的心胸,进一步发挥江浙沪的资源整合优势,”童孟达说。
航运中心如何“两翼齐飞”
此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就曾指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必须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寻找更为基本的动力。“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三分之二。只有长三角的制造业和贸易有大发展,上海的码头才能够活跃起来,才能在国际中转业务中取得优势,”他表示。
上海市政协常委、原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先是完善集疏运体系,提高上海港的辐射能力。通过水水中转、江海直达、海铁联运等多种方式,把能够辐射的地方勾勒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整体区域。
其次是将《意见》中提出的优惠政策向外延伸,让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共享。“我觉得不少优惠的政策和先行先试的发展空间不能只理解为对上海的支持,国务院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还是带动长三角港口的发展,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许培星说。
第三是在协调机制上,李连仲提议由交通运输部牵头成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指导小组,下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管委会办公室,通过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长三角港航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