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新机遇?

作者: 上海财菁教育 来源: 上海财菁教育

近期,关于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的议论逐渐升温。业界普遍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将会带来三地在区域分工、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那么,这对金融提出了哪些要求?又有哪些新机遇?

5月20日,廊坊市政府举办“廊和坊”金融街推介暨金融合作座谈会。中国银行*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直观的影响就是城镇化中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加大,这不仅仅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而是需要新的融资安排。比如在发展轨道交通中撬动民间资本,可以尝试PPP(公私联营合作制),鼓励民营企业与政府合作,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周期长的问题,同时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比如北京地铁4号线采用的就是PPP模式,比政府单纯投资效果要好;另外,BOT模式在轨道交通中也可以尝试应用,才能走出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曹远征说。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京津冀城市群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城市群不仅仅是空间布局的优化,还有着产业分工细化、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新的增长模式等深刻内涵。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核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意味着城市群中资源禀赋分配要合理,过去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之所以缓慢,主要是市场培育不够,政府干预太多,京津冀三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差距,实际上是体制差距的体现。如今政府简政放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给京津冀带来了新的契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区域间行政壁垒,破除闲置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主要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金融要素的互联互通。

由此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安排,还需要产业转移、公共服务等软件方面的设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而这无疑给金融服务创新带来了新机遇。正如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所指出,原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比较“重”,重工业在地区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现在河北确定了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培育新兴产业,这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金融活则全局活。这方面,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距。北京是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地,天津市近些年金融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融资租赁、股权基金为代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化、体系化发展。那么,三地在协同发展中会形成怎样的金融布局?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是全国的金融决策管理和信息中心;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物流业发达,应该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和贸易金融等主要特色金融服务;河北省产业资源丰富,金融业的后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三者应当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理顺金融业发展的链条,形成金融产业链上下游,在价值链配套等方面对接协同。

记者在座谈会上已经嗅到了三地金融产业分工的气味。处于京津冀之间、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廊坊,正在着力发展金融科技和金融大数据,试图从细分金融领域中异军突起,形成产业规模。

“廊和坊”金融街董事长张亚娟告诉记者,“廊和坊”金融街这一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园区,定位为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不是单纯地引进金融机构,而是着力推动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以期打造金融机构的后台和大数据基地,形成错位优势互补,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的新格局。目前一批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公司已经与园区签署了入驻协议,正准备引进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众筹融资、电商金融等机构。这些已有的大数据中心和信息化平台,将帮助金融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为金融企业提供风控依据和数据支持。

“另外,园区内还将引入一批环保企业,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张亚娟说,这包括成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基金、能源管理专项基金、建立环保企业孵化中心等。

金融机构固然会从京津冀一体化中找到新商机,但也有专家提醒,其中还必须注重产融结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避免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金融循环,比如盲目引进金融资源、金融机构同质化严重以及无序竞争等情况。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就指出,金融是“毛”,实体经济是“皮”。抓住实体经济中金融短缺的领域,金融发展也就有了落脚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