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修炼十八般武艺闯研报江湖

作者: 上海财菁教育 来源: 上海财菁教育

根据证券业协会的注册信息,拥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执业资格的分析师有2902名,但除了注册在案的分析师之外,还有大量编外分析师。

有独立性是一个分析师的基本素质,可一旦进入“投资”这个利益生态链,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诱惑压力挑战你的克制和精神上的纯粹。一屋子聪明人何以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其实不难理解。除了利益纠结,有时候分析师甚至是被迫说谎,很简单,对中国股市不能做空。

证券分析师是怎样炼成的

翻开众多证券分析师的简历,我们不难发现,证券分析师们往往拥有高学历头衔且大多出身名校,虽然“高学历+名校”并不能简单等同于高技能,但反映了证券行业的高门槛和高壁垒,确保大多数分析师的较高素质。同时,部分行业研究岗位也会引进有相应的深厚行业背景的人才。以*相应行业分析的专业化。此外,随着数量化分析等金融工程领域的需求兴起,大批具备数学、计算机等背景的高端人才进入到该领域担任量化分析师。

证券分析师的行业生态

普通公众对于国内券商分析师的了解,多数来自他们所撰写的研究报告。然而,在网上可以随意找到的研究报告只是这些分析师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其他研究服务多数只向其特定客户开放。

提供研究服务的券商分析师俗称“卖方分析师”。而享受服务的公募基金分析师则被称为“买方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基本上以卖方分析师为主,他们是写分析报告的主力。卖方分析师广泛存在于券商、指数公司、期货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里,被称为“卖方”是因为在金融系统里他们处于“卖方”的位置。大多数的卖方分析报告都是卖方机构的“产品”,是要放在市场上出售的。

在从事买方研究的两年时间里,舒畅(化名)和向其提供研究服务的卖方分析师有着不少的接触。

在他眼中。分析师人群也是形形色色的。有些人是“消息派”,醉心于探听消息;有些人是“关系派”,长于交际,在上市公司之间左右逢源;有些人是“踏实派”,埋头于研报:有些人则是“盈利预测派”,常有精准的预测。

在面对形色各异的卖方分析师时,舒畅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综合各个分析师的优势,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结论。

他发现,*近一年,券商研究报告的质量每况愈下,千篇一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卖方分析师人员数量在增加,薪酬也节节攀升。小券商还不时高薪挖人。

“现在,卖方分析师的整体薪酬水平高于买方。”舒畅透露,买方研究员工作两年,月薪大概2~3万元,而卖方中等水平的分析师月收入约3~4万元。

然而,卖方分析师收获高薪的背后,是不为人所知的努力和付出。正常情况下,卖方分析师都要参加展会,通报前一天上市公司的公告、各自研究领域的大事,以及相应的点评。出差、路演、调研、熬夜写报告也都是工作常态。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卖方研究员想转行成为买方研究员。卖方分析师的去向并不神秘:去买方机构,去公募、私募或者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的发展路径是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为什么分析师会错

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持续准确地预言趋势。是对还是错,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但在此之前,谁来判断?

“分析师的角色应该是买方的军师、参谋,帮助买方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做出决策。这种价值体现在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上,体现在观点能否给买方提供新的思路、启发并*终能否得到买方的认可上。”2000年就入行的分析师李慧勇说,分析师*好能做到观点和逻辑都对,但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核心还是要有自己的分析方法,根据这个方法给出对未来的预测,然后通过持续的数据追踪来修正、完善自己的判断。

“证券研究或者证券分析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主观预测的研究。”安信证券*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吐槽说,“电视剧《心术》里面的医生反复说,这个行业只有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多么主观的行业。其实,只有我们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比医生主观得多。你认为这10个数据起作用,另外的人认为另外90个数据起作用,还有人说剩下的100个指标起作用,你根本不可能得出一个客观的研究结论。做证券研究这个行当,弄错是家常便饭,原因是相当于盲人骑瞎马,用的不敢说可靠的数据,分析的范围又如此的窄,怎么可能次次都弄对呢?”

那么,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看重的是什么?“在宏观和策略研究方面,分析的逻辑和框架是*核心的。”供职于全国社保基金的一位人士表示,“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上百封邮件、报告,大多数都不会看,只会挑一些大行的和助手整理后*的报告。但相对于结论,我更关注分析框架和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我们关注的重点可能和分析师关注的不一样,所以结论可能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