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期指产品设计多上线慢 私募开户“卡壳”
“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找一些合作者谈,*近已经以非正式的形式向当地银监局表示了我们想做这方面的创新产品,监管当局回复说原则上支持。” 股指期货 已正式启动,某股份制银行 零售业 务部相关负责人对《*财经日报》明确表示,早已设计出参与股指 期货 的产品方案。
除了银行,多家私募也表示,会积极和尽快参与股指期货,并密切关注针对券商、私募、QFII等特殊法人的参与规则何时发布。
银行产品方案设计多
本报采访了五六家银行总行零售部或个人金融市场部的高层,无一例外地都表示已设计相关产品,有些银行甚至已经设计出十几套方案,这些产品只针对高端客户。“对银行理财来说,股指期货可以丰富理财产品的品种。”有银行业人士如此表示。
“产品方案肯定各家银行都有了。”某国有大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拿该行已设计出的多套产品方案来看,“有股指期货套利的,也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主要是套利型的。”
“利用ETF和股指期货套利的理财产品,其实就像一个私募一样,或者像规模很小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样。”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解释自家设计的套利型产品。
某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则更清楚地透露了他们初步成形的产品设计。“现在已有两种典型的设计方案,一种是纯做股指期货的,另外一种是做结构性产品。*近我跟一家期货公司已经谈得非常细致了,关于哪类资产占多少比重,客户、银行和期货公司各分多少收益,风险如何控制。”
该人士说,考虑到风险程度,纯做股指期货的产品方案会暂时押后,而该结构性产品会采用类似结构化信托产品的设计,设定优先和劣后投资人,在收益上,“先要保客户基本收益,做一些相对稳健的投资”。该产品如果推向市场,会设定50万元的购买起点,且发行规模控制在一两亿元,“先试一试。规模太大,投资顾问也不会同意操作”。
另一家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产品设计的主管则告诉本报,该行已在2008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和准备,虽然目前已有了几套产品方案,但他对理财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相当谨慎,“一般只能做成结构性产品,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可能实时交易,实时交易就是开放型的产品,还不如去期货公司开户直接做。”
但结构性产品的设计,面临很多细节上的复杂问题。“结构性产品的特点就是没办法锁住价格,只能设计成在一个区间内震荡,那么拿什么去对冲?只能在这个区间内做自动赎回,即给挂钩标的设一个限,碰到上限就弹回来,触碰下限产品就结束。”此外,该人士表示,这种结构性产品也可以仿照近几年流行的设计,设定几个参数和特定观察日,以观察挂钩标的表现,触及对应条件就自动结束产品,但这种设计也不能做到每天时时刻刻交易。
“而且,做成结构化的产品收益率也会很有限,现在的基础资产收益率只能2.25%,在此基础上做衍生交易,能做多少倍数的放大?”
虽然产品方案各行似乎都已准备,但仅有一家银行对产品推出显得积极,其他银行则异口同声地表示,会冷静观望半年左右,不会很快推出。原因很多:产品设计方案还不是特别成熟,券商、私募等合作机构都没有实际操作经验,*重要的问题是还不能开户。“今年年初我就跟一些信托、券商和私募等投资顾问在谈这件事,但现在面临开户问题。券商和私募都还没有出具体开户规则,银监会也对这类产品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阳光私募苦等开户“东风”
除了银行,部分私募对参与股指期货的态度也很积极。
深圳某私募公司老总对本报表示,如果要成立参与股指期货的阳光私募产品,则要等到能开户之后再说。他认为阳光私募开户可能还要等半年。
目前,有些私募已表示会用自有资金,以投资公司的名义去参与股指期货,先“练习一下”,比如上述深圳私募公司老总就表示争取与股指期货正式上市时同步参与。也有一些阳光私募表示在准备股指期货相关产品,
本报采访了多家私募公司老总,目前私募界对股指期货这种对冲工具是满心欢迎的,但对于是否尽快参与股指期货,则表现出冷静观望和热烈期盼两种态度。
对于股指期货对私募的影响,一名私募投资总监表示:“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建仓或者减仓。但这种突发性事件估计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另一名厦门的投资总监认为,股指期货会极大促进私募的发展。相对来说,私募运用该工具的机制比公募 基金 等机构更灵活。“谈到具体操作,股指期货*要的是带来套期保值,比如当仓位重,又觉得指数会下跌,但不想减仓时,可用股指期货做一个套期保值。”
多数老总或投资总监都表示,对私募来说,股指期货*大的影响是让各家私募的真正风格全面体现出来,方便客户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股指期货这个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不是说用这个产品就能增加或者减少收益率,而是取决于私募自己的投资风格,是否需要这个工具去匹配其投资风格;其次,客户对风险收益率是什么要求,使用这个工具对它们的收益要求是损害的还是有利的。可以肯定的是,股指期货推出后,各家私募的风格会更加突出和明显。”某私募老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