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奋力搏击国际金融危机纪实
上海人说,感谢中央正确决策,也“感谢”国际金融危机——它增强了上海的雄心、勇气和中国经济排头兵的使命感。狭路相逢勇者胜,上海不仅没被危机吓倒,反而愈战愈勇了。
长江、东海;江水浩荡、海浪滔天。
怀揣长江入海口,经受江水、海浪双重洗礼的上海,造就了敢于和善于追风逐浪的经济品格。
当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排山倒海般袭来,挺立在中国经济巨轮船头的上海,*当其冲,迎风逐浪,奋力搏击,取得了企稳回暖的新转机,收获了搏击金融海啸的新经验。
从“排头兵”到“殿后军”,上海经济一度被打入谷底
始于去年下半年,直至今年一季度,“下降”一词一直与上海经济如影随形。
即使到今年年中,上海GDP增速5.6%,横比在全国殿后,纵比创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同期*低;13个主要工业行业中,5个增长8个负增长;进出口总额大降23.5%。从2008年1月到10月,上证综指下降3800多点,约13万亿元的沪市市值蒸发……
从市域经济到微观企业,从制造业到金融业、航运业,上海都承受着强烈的冲击波,形成了巨大的啸灾。更可怕的,是“下降”原因的复杂性、啸灾后果的严重性。
不可讳言,在国内,上海的全球化程度相对*高,即使成为重灾区,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上海经济界人士还在思考另一个具体而抽象的问题:如果没有金融海啸,“英特尔内迁现象”就不会发生吗?
今年2月,世界*大芯片制造商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将在12个月内关闭设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它将向中西部搬迁。这一新闻引起了上海方方面面的深刻思考。
“这更明白地告诉我们,上海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金融危机,还来自于自身经济结构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也积累到了集中发生期。可以说是‘三碰头’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困难。”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这样分析。以英特尔为例,它在上海建厂已14年,加工贸易在一个地区的生存期一般为10到15年。诸如此类的外迁,短期内又必然给上海经济雪上加霜。
16年来,上海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是令人骄傲的“两位数”,上海也一直是企业家的乐园。“排头兵”的地位如何才能保持?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如何才能体现?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竞争力如何才能提升?民生条件如何才能继续改善?上海必须做出回答。
海啸夹着沙石一同袭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频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媒体,以多种方式与市民沟通。面对啸灾,他常说三句话:一是“在预料之中”,不必惊慌;二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情况、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的措施;三是“要分秒必争”,应对措施要快、准、稳、实。风疾练劲兵,啸狂显船坚。上海发出了不屈的声音。
正如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所说,困难当然是巨大的!但*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决策和作为。“要找到适合上海的战法,打出上海搏击战的气势。”他形象地比喻。“我也知道短期里外销上不去。但是,要我转内销,哪里来得及。我手机上的客户号码90%以上是欧美客户,内销伙伴少得很,没有渠道、没有信息,我怎么转内销?但是,机器还要转,工人工资还要发,我怎么办?”上海盛仪服装公司老板潘飙说。潘先生的困难具有代表性,他饱尝过全球化的甘甜,此刻,也尝到全球化的苦痛。
据了解,上海的外贸依存度*高达160%以上,30%的工业品直接面向海外市场,20%间接面向海外市场。海外市场萎缩、结构矛盾加剧、社会矛盾积聚——“三碰头”的困难,几乎交织在一起,如果日积月累,会形成负面的放大效应和融合效应,“如果掉进这样的陷阱,那才可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费方域教授做了一番国际国内分析对比后如是说。
看来,“单打一”无法搏击金融海啸。
上海打的是一场攻防兼备、现代立体的金融海啸搏击战。
六大战场齐展开,立体攻防踏浪行
6月底,上海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发出了积极好转信号。比如,二产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地方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的跌幅都已明显收窄;又比如,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2.4%,出现连续7个月下降后的*次增长;还有,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实到资金、上证所股票成交额、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都同比增长明显;民生方面,6大*性住房新开工面积达180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32.3万个,上海市高校毕业生7月初就业率达到85%。
上海摆开的是六大战场,以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社会、民生、经济的多重目的,吸收国际国内的多维视角,攻防兼备力踏狂啸,化危为机力争突破。筹办世博会、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东建大浦东新区、西建大虹桥商务区、推动迪斯尼项目落户于沪。随着金融危机的形势日益明朗,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更加集中,方向非常明确。
世博筹办,位列上海市“四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世博筹办有序进行)之中。300多天前,上海就开始了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其间金融海啸爆发,外部的参展工作、内部的场馆建设工作都面临严重的考验。但是,世博工作一刻也没落下,只加强不削弱,拆迁、新建、配套、宣传……一切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不久前,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宣布,600天计划“实现了时间过半,进度超半,效果明显”。上海牢记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办好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的,世博筹办对上海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浪底送帆”,上海市“想方设法放大世博效应”。的确,这个战场简直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理想摇篮。
当华尔街等世界各大金融中心深陷危机之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序幕大张旗鼓地拉开。
去年12月,上海市人社局、金融办联合组织27家金融机构,拿出170多个中高端职位,远赴纽约、芝加哥、伦敦等金融中心,逆势招聘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在全球开展了一场“反海啸行动”,4432人前来参加面试,840人达成初步意向,仅带回的简历就有150多公斤。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动虽然只有几个月,但是,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单花落上海;8月1日,上海*个涉及金融中心建设的法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从政策层面转向了法制轨道。该条例*次以法的形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雏形进行了勾勒,即“一城、一带、一片、一面”的空间布局,“一城”即“陆家嘴金融城”,“一带”即“外滩金融聚集带”,“一片”即一些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区和洋山保税港区等专业性金融聚集区;“一面”即分散于各区的金融聚集区,如南京西路金融机构聚集区域等。同时,对金融创新给予极大的鼓励。
上海的金融创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海先期推动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8月,又推出了“网络融资”的新尝试,小企业无需抵押,仅凭信用就可以担保。为了降低银行的风险,上海市政府、中国建设银行、阿里巴巴三方每家出资2000万元,建立了“风险池”,为小企业融资损失方给予补偿,以鼓励更多银行服务小企业。与此同时,*个金融产业基金也在上海建立,募集总规模达200亿元,为金融企业进行并购等服务。国际金融中心所特有的先行先试风生水起。
从正式酝酿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整整准备了20年。上海人说,感谢中央英明决策,也“感谢”金融海啸——它增强了上海的雄心、勇气和中国经济排头兵的使命感。狭路相逢勇者胜,上海不仅没被海啸吓倒,反而愈战愈勇了。
“浦东再出发”、“上海再出发”。今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浦东由此扩大到1210平方公里,占上海的近1/5。这块曾经带领上海经济步入了一个辉煌时代的热土,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世博会的主场。浦东新区因此人气大涨。记者踏访了几家位于南汇的楼盘、中介公司,售楼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受访者几乎众口一词:买房的人明显多了,多年不见这种情况了。
与此同时,新能源等9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如九骏奔发、大虹桥商务区建设似万船竞发,带动上海走向新天地。
海啸尚未退尽,共识露出端倪
冲过一波波狂啸骇浪之后,上海经济依然屹立于中国经济的船头。回*近一年的海啸搏击战,一些共识和现象也正在上海经济界渐渐形成。其中,也许能为中国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先行者的视角。
“景气时,政府往后靠,尽量让市场解决问题;不景气时,政府往前冲,确保经济正常运转。一波金融海啸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良性化。”作为经济问题专家的上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这样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搏击金融海啸的一大收获。危机时刻,从单个项目资金的落实,到国务院关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文件出台,上海从中央获得了巨大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战胜金融海啸的勇气。“金融海啸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特别多、动作特别大,千人工作大会就开了好几个。”宝山区大华小区市民张菊英对记者说:“危机中*怕听不到政府的声音,*怕看不到政府的行动。”
经济起伏的走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打量着上海的结构调整。以前人们曾这样比喻上海的结构升级:“上海就像一个喜欢打扮的女子,每隔10年就要为自己换一次妆,她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永远的女主角,每次登场都让人惊艳。”金融海啸,促使上海又换了一回妆,而且是艳丽的新妆。据6月底的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已近60%,服务业保持着近15%的增长速度。上海经济已经稳立在“三二一”的框架上,完全脱离了“二三一”的平台。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增长更快,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公司、外资研发中心31家;从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情况看,设计创意275%,咨询服务15.4% 关键词: